2023/2/8 10:31:18
1、提倡滴灌或膜下浇水
土壤中的水分,在温度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,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。浇到土壤里的水,一部分会下沉,一部分被植物吸收,土壤表面的水以及植物吸收的水,则会蒸腾到空气中,进而增加空气湿度。晴暖的白天上午浇水,浇水结束以后,密闭风口,提高棚温,就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,再开启放风口,把棚室空气中的水分散失到棚外,晚上的空气湿度不会太大。如果在阴天,或下午浇水,棚室内的温度较低,土壤水分的蒸发慢,也不能放风排湿,导致空气湿度偏高,晚上凝聚到蔬菜叶片、茎秆或果实表面上的水滴就多,有水病菌滋生更快,更容易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到植物器官中,导致病害的发生。比如黄瓜霜霉病、角斑病、灰霉病,番茄叶霉病、溃疡病、髓部坏死等病害的发生,都是在低温阴天,棚室内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严重发生。
这就需要在浇水的时候尽量避免水分的蒸发。具体措施有两个,一个是看天浇水,即晴朗的白天上午浇水,不要在下午浇水,并且还要严格把控水量大小和温度水平。
第二项措施,浇小水并膜下浇水或滴灌。一次性浇大水,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就更多,尤其在棚室内气温不高的情况下,水分蒸腾慢需要的时间长,就难免导致晚上有较多的水滴凝聚在蔬菜器官上。因此生产中,要求冬季给大棚蔬菜浇水时,一要浇小水或滴灌,第二膜下浇水。这样不但限制了水分蒸发到空气中的比例,浇到薄膜下的水,也难以蒸发到空气中,也就可以更好地控制棚室空气的湿度,病害的发生几率会大大降低。
2、要看苗浇水
植物的生长过程中,对水分的需求有时多有时少,在蔬菜管理过程中,应该围绕植物的这个规律采取措施,一般的情况下,在有足够底墒的基础上,蔬菜的苗期和生长后期,需水量少,在结果期需水量大。
一是要看蔬菜的生长时期,苗期尽量少浇或不浇,对于温室栽培的蔬菜,一般是大苗定植,定植以后很快就进入开花期,在水分管理上不宜强求控水蹲苗,应该灵活控制。大多数蔬菜在开花前对水分开始敏感,此时要格外注意,结果盛期需水量,到结果后期和果实转色的时候则需要控水;二是要看蔬菜植株的具体表现,通过植株长势、叶色、茎节长短以及根系等评判。而这些判断也要和蔬菜种类及品种自身特点、营养供应水平、温度变化等结合在一起,综合分析。